top of page
64608718_2263147897072048_2931488039068762112_n.jpg

關於我們

台南塾是什麼?

台南塾,是一個台南的體制外教育平台,致力於透過教育,讓不同的人們相互理解、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,並以教育為媒介來介入社會。我們期待這裡是自主學習的基地,也是親子、家庭互助交流的港灣。

 

我們提供田野教育的走讀活動「動腳動手」,開辦給青少年的「人文學堂」規劃哲學、歷史等主題課程。也為較小的孩子,設計自主探索的「兒童通識課」,以及課後共事團體「老街共學」。


我們不是補習班,也不是一般的才藝教室。支撐著台南塾課程的,是我們所認同的基本理念:「合作」,「思考」與「在地」。
 

(1)合作


我們相信教育不是買賣,而是一場「合作」,是「教育者--家長--小孩」三方的合作。在合作中,三方盡可能剝去角色外衣,以一個「人」的姿態,來相互扶持。在台南塾,教育者並不享有更多「制定規則」的權力,規則的制定,課程的進行,都會在不違反小孩意願的狀況下完成。這就意味著,教育者不能「處罰」小孩,無論打或罵。在課堂裡,大人和小孩的需求同等重要,必須一起納入討論,這樣才算得上合作。在這裡,教育者也不是什麼「教育權威」,可以把課堂當作自己壟斷的專業,而必須把課堂和對待孩子的方式,當作與家長討論的議題。而我也會提供課程的相片,以及詳細的文字紀錄,和事後討論,來讓家長們一起參與課堂的合作。

在台南塾,家長和教育者,是「教育 / 教養」上的合作夥伴,可以一同討論各種觀念,和現實的教育議題。而教育者和小孩,則是「教--學」的合作夥伴,兩邊共同完成一堂課。往後我會試著書寫更多實際的案例,來說明合作的理念。如果對「合作式教育」理念有興趣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

 

(2)思考

 

在台南塾,思考,討論,和講理,是很被強調的事情。當大人制定的規則在這個空間裡失效以後,討論就被當成建立規則的唯一方式。在這裡,我會花不少時間,從討論來建立一堂課的規則,和氛圍。

 

上面說的,是關於「規則」的思考。此外,思考也包括了對「知識」的思考,和對「議題」的思考。我們有時會帶著孩子從零開始,建構一套屬於他們的科學或哲學理論;反思他們以為自己已經瞭解的知識,找出破綻,猜想反駁。有時,我們會課堂中帶入關於社會議題的反省,譬如對「多數決」的反省,對「食品安全」的反省,或對「自由貿易」的反省。

 

當強制的規則和填鴨被拿掉之後,思考和講理就成了孩子們相處,和獲得知識的方式。

 

(3)在地

 

自主的思考和判斷,是學校裡很缺的一塊。另外一塊,則是在地的視野,以及經驗。缺乏視野與經驗,就缺乏與土地的情感,也缺乏反思議題的能力。

 

在台南塾,無論是日常的課程,或者假日及寒暑假的活動,在地視野都是重要的主題。在地的歷史,文化,宗教,手藝,都會成為課程的主題。透過瞭解在地,小孩可以慢慢找到自己的認同,理解自己居住的島嶼。而從這些在地的故事和議題出發,孩子們也有了真實的議題可以反思,可以探討,甚至有所行動。孩子們從現在就可以開始用他們的方式關注這片土地,練習成為公民。

bottom of page